规避风险 守护幸福
老年人,当个人收入出现入不敷出的时候,就相当于步入了养老的状态。
首先说一个关于养老的常识: 养老是分阶段的!生活不止衣食住行,更需要充足的费用来保障生活的品质! 按照年龄与身体素质以客观面对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分为三个阶段 1:活力老人(60-70)独立养老 在这个年龄段,虽然身体在走下坡路,但是只要老人身体没出啥大毛病,家庭没有什么大的变故,一般还是获得比较舒心的,不过也分有钱和没钱两种: 有钱的话,可以规划天涯海角,到处旅游,刚好子女成家,孙子孙女也到了读小学初中的年纪,不需要太操心,正是自己安排享受的好时光。 没钱的话,也至少可以独门小院,虽然不能够山珍海味,自己种点菜,弄点手工,费些体力,到集市上换点钱,整体而言,农村还是可以靠天吃饭的。 在养老初期的独立养老阶段,人的身体状态完全可以满足各种生活和精神需求。在这个阶段最需要注意的是自我调理和养护,从而将这个养老阶段的时间尽可能地向后期延长。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谐家庭关系,适当参与社会活动,结合相应的养生和医疗等辅助手段,使自己的身体维持在健康状态的时间越长越好。 2:高龄老人(70-80)互助养老 互助养老模式,是指人的身体机能无法百分之百地满足生活和精神需求,例如,身体的部分器官失能或者精神状态需要外界的辅助。在这种养老模式下,专业的家政服务、社会工作者或者家庭成员完全可以满足要求。这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从上一阶段独立养老到此阶段需要辅助的护助养老阶段的过渡。企业家人群往往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对于他人的帮助,尤其是对身体的照料会有一定的排斥,所以企业家从所居住的环境到自身的精神状态都需要有良好和稳定的转变。 到这个年龄段,老人身体已经下滑到一定程度了,行动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不方便,这个时候老伴还在的话,倒是还可以互相扶持,如果是一个人,那就需要找个人看护了,至少需要处于半看护状态,或子女在旁,或请护工(实在没办法才选这个,毕竟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外人) 3:失能老人(80+)护理养老 这个年龄段,基本上需要专业护理了,先不说意外容易多发,就单单是各方面的营养均衡补充,为了避免有些老年易出现的常见疾病,更需要注意饮食。这些基本上除了子女其他还是很少能够替代的。 目前总体而言,农村最多的是儿子养老,这也算是传统。更多容易出问题的,反而是子女多了,分摊不均而导致的各种家庭矛盾。在老一辈眼里,养儿防老和人多力量大,是千古不变的哲理。这种哲理也导致了人心的离散,甚至会产生一些悲伤的故事,这里就不延申说了。 中国当下讨论的养老问题绝大多数是面向大众的、宏观的,例如养老金的来源与分配,养老院的床位紧缺,老年人的消费倾向等等。目前养老问题相对缺少微观上的关注,即关注个体化的需求,尤其是企业家等高净值人群的养老需求。因为自身职业和财富体量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企业家的养老问题是可以用钱解决的,但他们真正的需求往往是被忽略的。 很多职业人群退休时会出现退休综合征,这是一种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种适应性心理障碍。这种退休综合征更容易出现在企业家身上,并且往往更严重。因为在长期运营企业的过程中,企业家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和企业责任,当一个聚拢着光环的角色转变成一个普通角色时,心理适应可能需要较长的过程。
护理养老是在身体完全失能的状态下,需要全天24小时专业医疗护理的养老模式。失能是指身体或精神上的损伤,导致生活或社交能力完全的丧失。企业家在这个模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尊严”问题。无法掌控他人并不是问题,最难的是无法掌控自己。企业家群体应该正视这个阶段的养老问题,及早进行风险的防控,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有自主能力时,将未来可能会来临的这个阶段安排稳妥,比如可以借助相关的金融工具,使自己在失能的阶段可以有公正的第三方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再来聊一聊四种养老模式选择 企业家的养老模式有别于其他人群的养老模式,在资产有保障的前提下,企业家人群更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和社会责任的持续实现。在规划自己未来的银发蓝图时,首先要选择的就是养老模式。 从养老地点上划分,养老模式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海外养老几种。 居家养老 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两千年来儒家文化的熏陶让中国人对家庭有特殊的依赖感,中国老年人对子女和家庭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老年人,因此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最常见的养老模式。企业家群体选择居家养老的也偏向多数,这一模式可以弥补企业家常年来因为工作而忽略对家庭的愧疚感,同时也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另外居家养老模式也给了暮年企业家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日常生活,不会受到过多外界的目光和干预。 选择这种养老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医疗和医护等配套设施的配备;在有病情发生的时候,周边医院的距离和医生的素质;专业的家政人员对日常生活的照料和陪护。一般家庭的装修不会有过多适用于老年人的配备,但随着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减弱,相关的生活配备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例如过高的洗漱台、会湿滑的大理石地板等,都会成为生活中的障碍。 社区养老是从美国起源的一种养老模式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社区养老可以看做是居家养老的进阶版本,就是在一个完整配备养老设施的社区内,给入住老年人独立的居住空间,这既保障了老年人的特殊生活需求,又可以保护他们足够的隐私。但因为养老社区的盈利回收较慢并且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所以中国的社区养老模式还在实验和探索阶段。 在一个养老社区内可以很容易找到相同年龄段、相似职业经历或者相似爱好的朋友,而对于社区养老模式来说最重要的是社区的选择,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老年人要尽量选择配套设施完善且持续优化的社区。对于企业家来说在日常生活无忧的前提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近年来企业家等高净值人群对于社区养老这一模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机构养老是以养老院和护理机构为主的养老模式。中国最早的养老机构发展时间较长,开始是以社会福利院的形式成立,后来逐渐发展为敬老院、养老院以及后来的以医疗和康复为主的康养中心。目前的养老机构以公立为主,民间运营的养老机构发展较慢。公立机构由政府部门直接监管,在服务质量上有相应的保障。但是机构养老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床位不足,尤其是高端养老机构可以说是一位难求。 海外养老是近年来在企业家等高净值人群中逐渐兴起的新型养老方式。很多环境优美、社会安定、福利制度完善的国家是海外养老地的首选,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高净值人群选择海外养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企业家选择了将子女送到国外留学,有部分企业家子女在完成学业后选择留在国外继续生活,而企业家为了与子女团聚选择海外养老。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突然放弃在国内的生活,转变成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应该是很困难的。”长期的环境差异会使养老人群的心理产生不安全感、价值缺失、自卑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被正视。因此中国的企业家在规划海外养老时,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的心理问题也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 在这种养老模式下,还延伸出了另一种养老模式—候鸟式养老,顾名思义是像候鸟一样,随季节变化选择不同养老地点的养老方式。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身体的状况和旅居当地是否符合自身需求,比如身体是否适合长时间的舟车劳顿,当地气候是否会影响健康,当地居住条件是否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等,都是要注意的因素。 无论是选择哪一种养老模式,都离不开提前的规划和布局。养老不能只是一个口头上的说辞或者脑海中一个模糊的想法,更应该是一个具体的落地计划。对企业管理拥有大局观的企业家们,也应该用战略化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